有关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已至,我市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为抓好春季田间管理,我局组织省小麦产业体系小麦专家及有关气象专家进行了研究会商,在认真研判越冬期小麦苗情和墒情的基础上,制定了《2025年唐山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现印发给你们,请有关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小麦春管技术指导,为小麦增穗数、稳粒数、提单产,实现全市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附件:2025年唐山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唐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2月8日
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去年我市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后,苗情好于常年,总体来看,冬小麦大体适期晚播,个体发育良好,群体充足,麦苗基本带绿越冬。
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市去年夏秋季雨水偏多,入冬以来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部分麦田土壤封冻延迟,加快了水分挥发,导致干土层加厚,个别地块叶片发干,加重了春季病虫害发生风险;2025年1月出现了一次全市范围降雪过程,此次降雪过程,有效补充了水分,缓解了土壤墒情,降低了麦田病虫害基数,部分地区降雪量较大,抑制了热量损失,保证小麦顺利越冬。
根据冬小麦越冬期特点,预计我市小麦返青期可能较常年略早,并且早春个别地块可能出现一定旱情,部分冬前群体过大麦田,如春季控制不好,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因此,春季管理应从防春旱、防倒伏、防病虫草害入手,坚持“控旺防倒,肥水调控、防冻抗旱、防治病虫”的技术路线,通过分区域、分苗情抓好春季科学田管,促进长势均衡,搭好丰收架子,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一、春季田间管理主要措施
(一)防冻抗旱,抗逆防灾
对于干土层达5cm以上的个别麦田,不得不浇“救命水”的,一定要注意选择明显回暖的天气浇小水,确保小水量能完全渗入地表无积水,防止形成冰盖损伤麦苗。
返青后如遇“倒春寒”导致叶片冻伤,可结合第一次肥水管理适量增施尿素或喷施叶面肥;起身至拔节期的麦田,在寒潮到来前,可视墒情提前灌水,缓冲降温影响,预防冻害发生;对已拔节或孕穗抽穗的小麦,如遇低温,可通过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影响。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对于受冻比例在10%~30%的麦田,可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受冻比例在30%~50%的麦田,可亩施尿素7~10公斤,受冻比例达50%以上的麦田,可亩施尿素12~15公斤,促进恢复生长。
(二)镇压锄划,增温保墒
对于干土层不超过5cm的地块,待日平均气温达到0℃,最高气温4~5℃以上,白天可进行镇压。镇压时要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轻压不重压。可根据地块情况,镇压和锄划结合进行,先压后锄。起到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增温,抗旱促苗,利于根系吸收养分的作用。
(三)抓好时机,及时控旺
对于旺长苗麦田,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初期,可在气温回升到日平均温度5℃以上,于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前可喷施化学调节剂,如矮壮素、多效唑等。防止麦苗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提前,拔节后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和倒伏。控旺药剂的使用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会使小麦长不到适宜高度,从而导致生长停滞,影响分蘖;过晚使用就会使中间的节较粗,后期容易出现倒伏。
(四)病虫草害,精准防控
由于冬季整体气温偏高,春季病虫害风险加大。返青后要及早抓好茎基腐病、纹枯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控。做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警,一旦发现,立即开展应急防控。抽穗至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控制病害、虫害、预防干热风,促进灌浆,增加千粒重。关注播娘蒿、荠菜、藜、鸭跖草、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等恶性杂草蔓延趋势。对冬前未进行化除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开展化学除草。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避免发生药害。
二、不同苗情管理要点
(一)一类麦苗,以控为主
一类麦田地力水平偏高,个体发育较壮,应以控为主,提高分蘖成穗率,提升大穗数。此类麦田可在起身期喷施控旺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如若墒情充足可适当推迟肥水至拔节期,亩灌水30~40方,追施纯氮8~10公斤。视墒情和天气在抽穗开花期至灌浆初期灌春季第二水。
(二)二类麦田,促控结合
二类麦田的春季管理应“早抓”,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春季分蘖,追赶壮苗。在气温较高的晴好天气开展锄划,弥合裂隙,增温促苗早发,配合喷施叶面肥和保水剂,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在起身期以“促”为重点,第一次肥水管理在起身末期进行,亩施纯氮8公斤左右,亩灌水30~40方。抽穗开花期浇灌第二水。
(三)三类麦田,以促为主
三类麦田多单株无蘖,亩基本苗较多。管理上应以强壮个体、争单株大穗为主。这类麦田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每次每亩可施用纯氮8公斤、浇水30~40方。第一次可在地温稳定在5℃时随水追肥;第二次可在拔节中后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