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农业现代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政策赋能和场景实践三向发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
一、创新机制,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一是专班推进。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政产学研精准对接机制,建立高层对话渠道,搭建政府、科研团队、产业载体合作框架。二是清单管理。创新实施“双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合作事项清单》系统梳理现有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依托《谋划项目清单》前瞻布局重点领域研发方向与潜在技术应用场景,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精准匹配和动态优化。三是院企对接。一季度先后召开4次院企专题对接会,聚焦智能设施农业、DeepSeek+农业等12项关键技术,筛选出智慧农业、海洋牧场等5个重点领域,有力推动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衔接。
二、政策赋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试点建设。实施农机补短板行动,重点扶持滦南县培育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制造业,承接2025年国家级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支持农机装备与第五代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专项支持滦南、丰南、玉田开展2025年省级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建设。二是资金支持。今年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支持农业智能机器人、智慧渔业等领域发展。依托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基地,助力唐山海森电子攻克“人工智能+智能灌溉机器人”关键技术,构建云端一体化灌溉系统,已在冀东地区建成200台套应用场景,日均单机作业面积达30亩,较传统灌溉节水40%、节电30%、节肥20%,亩均成本降低200元。三是项目支持。前瞻谋划2025年中央渔业产业园项目。支持尚游渔业联合科研机构,创新智慧水产仿生养殖设施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质智能监控系统,打造全流程无人养殖场景。
三、场景实践,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一是智慧农业领域,支持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院(筹)与唐山高新区国有控股集团共同成立国科伏羲(唐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唐开展智能农业传感器、智能农业装备等建设。其中,伏羲农场项目年内在高新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首批农业机器人订单突破1500万元,预计年度产值达3000万;二是植保无人机领域,以唐山坤翼为核心,打造集群式植保无人机系统,自动规划航线与避障功能使作业效率提升40-60倍;三是智能设施农业领域,应用思尔闼环境调控机器人,实现温室温湿度波动±1℃精准调控,进一步提高丰南区蔬菜基地产量和品质;四是智慧畜牧领域,推广长城畜牧全自动化养鸡设备与龙凤牧业疫病预警平台,疫病监测准确率达85%,覆盖430万羽家禽;五是智慧渔业领域,在祥云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搭建了200㎡固定式海上监测平台,对水环境、水动力等情况实时监控,全方位保障指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