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大米,历史悠久,源于农垦体质下的柏各庄农场,建场初期,柏各庄农场所在区域“斥卤不毛”、“野无青草”、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荒寂的盐碱滩,今日已经成为了“鱼米之乡”、“渤海明珠”。
北纬39度,是国际公认的“神奇纬度线”。在这条纬度上的城市成为了国际化都市,在这条纬度上的景色充满了梦幻般色彩,在这条纬度上的产物创造了啧啧称赞的奇迹。曹妃甸的稻米,恰生长于北纬39°07′43″~ 39°27′23″之间,是“地球优质粮食的黄金纬度”。
曹妃甸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曹妃甸的稻米种植主要集中于盐碱地上。滦河水发源于草原,流经燕山山脉矿藏富集区,富含大量有益矿物质,经天然磁化,无污染。曹妃甸肥沃的土质,更加利于稻米的生长。
经过175天漫长的生长期,历经超过2600度的积温,昼夜温差十几度的灌浆,每一粒稻米都汲取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造就了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爽口怡人的曹妃甸大米。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曹妃甸稻米的产量逐年提升,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得到普及,成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为市场提供的商品 粮大米占河北省商品粮大米的1/3,占唐山商品粮大米的1/2。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曹妃甸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名、优、特、新、高水稻品种生产为主导的水稻生产模式。常年种 植面积32万亩,亩产700 公斤,总产量约22万吨,优质品种占比达到 80% 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面积为7. 16万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面积4000亩。
曹妃甸大米具有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晶莹剔透等外形特征,煮熟后,米质油亮光泽、香甜松软,香润适口,口感、口味俱佳。先后推广种植了日本越光一号、中粮美裕、稻花香、9618、10优18、E28、津源45、垦育38等一批优新稻米品种,曹妃甸大米的优新品种覆盖率达到25%以上,尤其最近几年,在种植模式上有所突破,蟹田米、富硒米、胭脂稻、有机米及水稻基质育秧技术都已获得成功,更为曹妃甸大米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目前,曹妃甸大米生产企业从产地环境、栽培、收获贮藏到加工,大部分都采用了滨海稻区A级绿色大米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GB1354-2009 的大米标准进行 生产。
在质量可追溯体系方面,生产加工企业具有完备的生产档案管理制度,从原材料入厂、产品生产过程、产成品的检验等,有一套完整的记录表格,记录产品的生产、质量信息;采用条码加产品批次信息的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溯源;溯源标识为条形码和产品合格证,实现所有产品全覆盖。
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均与农户成立了合作社。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严格执行“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选种、统一育秧、统一种植、统一购置化肥农药、统一收购,保证了稻谷的产量和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粮保障。生产加工中,利用现代化的监控体系,对生产线上的每个质量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控生产运行情况,保证生产线处于最优运行状态,保 证了产品的合格率达到100%。加工生产中,没有废弃物的产生,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