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滦南县姚王庄镇不断创新蔬菜产业“播、管、运、储、收、销”全链条发展体系,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2.65万亩,年蔬菜总产量达40万吨,该镇相继被评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
一、聚焦前端,优选蔬菜品种,拉出“菜单子”。一是科技赋能育新品。依托“科技小院”、河北省蔬菜产业体系专家团队及科研院校,累计引进推广螺丝椒、罗马生菜等优质品种30多个,2025年又新增中农脆玉系列黄瓜,皇冠辣椒等27个蔬菜新品,通过试种筛选将抗病强、产量高的品种推广,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二是市场需求指导向。持续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种什么、卖什么”的传统思路为“要什么、种什么”。与农工党唐山市委、毕氏集团进海新材料公司签约,开展网上订单、鲜菜直供业务,实现了蔬菜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带动村集体与菜农双增收。三是集中育苗降成本。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胡许庄村利用50万元省级资金盘活闲置土地,建成3座高标准全自动育苗温室,配备智能温控、电动喷淋及水肥一体化设备,集中育苗相比传统模式,种苗质优价廉、大幅降低种子、化肥等成本,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提前规划“菜单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深耕中端,革新种植工艺,种好“菜园子”。一是高温闷棚消杀去害。每年7月集中实施高温闷棚技术,待辣椒结束采摘,将大棚风口全部堵死,70-80摄氏度的高温可加速辣椒秧干枯便于后续清理,也能杀灭棚内及土壤中90%的病虫害,减少农药依赖。二是立体轮作倒茬增效。根据气候和时令特点选育蔬菜品种,探索出玉米、白菜裸种双茬模式,春播玉米成熟前间垄栽种白菜,利用秸秆遮荫养苗,提高成活率。甘蓝、生菜、辣椒棚菜三茬轮种模式,有效增加土地产出,单棚增收2万元以上。三是传统窖藏保鲜增值。姚王庄冬储大白菜远近闻名,采用“窖藏”方式,即白菜收获3-5日晾晒,经简单休整后,有序码放到菜窖中,密切关注窖内湿度、温度,定期通风、倒菜,能存至开春以后,不烧心,不烂叶,色泽翠嫩,口味新鲜,可待价而沽,增加综合收益。四是有机栽培持续发展。李营村采用种植袋替代传统种植槽,以蚯蚓粪稻壳替代土壤的有机种植模式,单个种植袋成本3.5元,可循环使用5年。该模式兼具绿色环保与高效特性,既能降低成本、提升收益,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利用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力后端,创新营销模式,畅通“菜篮子”。一是龙头领航,打造流通新高地。姚王庄镇主动融入“净菜进京”战略,获评1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2个河北净菜示范基地,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青河沿果菜批发市场,集产品集散、智能信息服务、冷链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凭借硬核实力通过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复核,以现代化流通体系架起农产品走向全国的“高速路”。二是双加聚力,共筑产销新联盟。依托“合作社+菜农”、“市场+经纪人”,打破传统农业“单打独斗”模式,70余位蔬菜经纪人与57家专业合作社形成强大合力,在资源整合与产销对接中激活产业动能,实现蔬菜产业从规模到效益的全面跃升。三是延链补链,激活产业新动能。成功招引河北河青蔬菜专业合作社净菜与河北恋汁韵果蔬饮品加工项目,填补了二产空白,让蔬菜从田间直达餐桌的路径更加多元。各村因地制宜深耕细分领域,南张鲜椒酱、曹杨碾净菜等特色品牌竞相涌现,通过精细化种植与差异化发展,持续拓宽产业边界、让“小蔬菜”释放出“大能量”。四是品牌赋能,塑造市场新优势。品牌是产业的灵魂,姚王庄镇培育20余个省市县示范家庭农场,打造出以“青河沿”为代表的明星品牌,其18.95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碧霄、青傲等新兴品牌加速崛起,共同构筑起层次丰富的品牌矩阵。通过严格品控、精准营销,姚王庄蔬菜在京津及东北市场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把控全局,完善配套服务,当好“菜管家”。一方面,回应群众关切,破解农业废弃物处置难题。引入大棚草帘及下架辣椒秧处理工作队,创新构建“镇+村+回收区+回收厂”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累计处理大棚草帘9万多片、下架辣椒秧1500多吨,环境卫生与露天焚烧工作减少90%以上,使农业废弃物从制约发展的大难题一跃变成了废物再利用的新原料。另一方面,抓治理优环境,提升生产生活保障水平。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28个村修建田间路、石渣路8000延米,硬化水泥路面4000平方米,修补柏油路3000米,铺设面包砖6000平方米;实施低压线改造项目11个、改线40000米、增改变压器6台,安装路灯100盏;维修灌溉管道4000米,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