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地北头镇
血色丰碑照亮振兴之路
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宁川颉 许昊
在遵化市地北头镇东峪村东北的鸡冠山深处,有一处被岁月镌刻的天然洞穴。夏日清晨,“鸡冠山烈士洞” 六个鲜红大字在朝阳下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冀东抗战的重要遗址,更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血色记忆:洞穴里的不屈壮歌
踏入烈士洞,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原名狐仙洞的天然溶洞群,是鸡冠山几处火石洞之一,曾是八路军伤病员的“生命港湾”,平日里洞内住着八路军伤病员和卫生部保卫班战士30多人。“从洞口进去约一里路程,内有大小七个洞,当年就是靠着这种隐蔽性,成了冀东军分区后方医院的紧急住院部。”鲁家峪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馆长刘超指着洞内斑驳的遗迹介绍道。
1942年4月16日,日军头目铃木启久调集4000余名日伪军对鲁家峪展开大扫荡。八路军伤病员、军政干部和部分群众躲进狐仙洞及附近的火石洞中,100多名日伪军在叛徒马成金带领下,从鲁家峪直奔鸡冠山,他们见山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山洞,断定洞里藏着八路军和军需物资,便在鸡冠山安营扎寨,包围困守洞口。
日伪军在鸡冠山驻剿的5天里,洞内的战士们虽饱受折磨,却宁死不屈,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恼羞成怒的敌人通过向洞中释放毒瓦斯,将地雷和炸药塞进洞内轰炸等方式,残忍杀害我方军民95人,其中八路军伤病员和干部72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狐仙洞修缮立碑,更名“烈士洞”,让这座见证苦难与抗争的洞穴,成了镌刻着血色记忆的永恒精神地标。
薪火相传:让红色种子落地生根
“这是当年战士们传递情报的‘千里眼’,哪怕被敌人围在山洞里,也能靠着它和外界保持联系。”在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内,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李自亚正指着一台老式电台,给鲁家峪小学的学生们讲述背后的故事。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打满补丁的军装,一件件实物串联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以前在课本上了解抗战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这次亲身体验,才真正感受到了先烈们的英勇无畏,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四年级学生李婧宁说。这样的“沉浸式”红色课堂,如今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固定课程,每年有近万名师生在实地研学中触摸历史温度。
周末的鸡冠山,总能看到举家前来的身影。鲁家峪村村民李得斌带着8岁的儿子走进烈士洞,指着一块布满弹痕的岩石说:“当年八路军叔叔就是躲在这块石头后面,掩护洞内的伤病员转移。”走出洞口,一家人会齐声朗读纪念碑上的碑文,让孩子明白如今的安稳日子从何而来。
每逢清明、“七一”、国庆等重要节点,前来瞻仰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松柏环绕的烈士洞前,誓言与松涛交织成传承的交响,让红色种子在代代相传中落地生根,成为浸润乡土的精神养分。
红绿交响:特色产业蹚出振兴路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在于精神的延续,更在于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地北头镇探索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让英雄土地上长出“致富果”。
夏季,漫山的红果树上挂满青绿色的果实。“以前种果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学技术、搞统一销售,等到秋天果实成熟,这红果就成了‘金果果’!”村民李长权正忙着打理果园,她直起身,指着身后连片的果林笑着说,“你看这满山的树,都是我们的‘摇钱树’。”
林果产业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该镇各村以合作社为纽带,规模化培育红果、磨盘柿等优质果品,其中鲁家峪村的红果凭借出众品质,连续多年斩获遵化市果王大赛金奖,当地形成了“春赏花、秋摘果”的农旅融合业态,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果林不仅是“摇钱树”,更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
红色资源的“热度”,正转化为绿色产业的“甜度”。在地北头镇的统筹规划下,一条“红色旅游专线”串联起烈士洞、冀东抗日军分区司令部、鲁家峪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等红色景点,与周边生态农庄、采摘园形成旅游闭环。游客在缅怀先烈后,可到农庄品尝农家饭、亲手采摘,让红色教育多了烟火气,也让绿色产业沾了“红色光”。
从血色记忆中的抗争之地,到如今红绿交融的振兴热土,鸡冠山烈士洞见证了地北头镇的蜕变,这里的人们正以红色基因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英雄的故事永续流传,让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